作息规律
“作息”即指劳作和休息。汉代王充在《论衡·偶会》中指出:“作与日相应,息与夜相得也。”强调作息应该顺应自然节律。养生的作息常规,强调日常的作息应“因天之序”,作息时间顺应自然规律和人体的生理节律,循序而动。
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生命活动都要保持一定的节律,才能发挥******的功能状态,有利于生物节律的形成和稳定,从而有益于身心健康;相反,作息无常度则会扰乱人体固有的生物节律,使脏腑组织耗伤,危害生命健康。
自古以来,我国人民就对规律的作息十分重视。《素问·上古天真论》云:“食饮有节,起居有常,不妄作劳,故能形与神俱,而尽终其天年,度百岁乃去。”“起居有常”,主要是指起卧作息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一定的规律,并合乎自然界和人体的生理常度。这说明起居有常是规律作息的重要法则。
规律的作息,关键是要培养规律的生活习惯,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,使人生机勃勃,精神饱满地工作、学习。因此,培养规律的作息习惯,每日应定时休息、定时工作学习、定时用餐、定时锻炼、定时洗澡、定时排便等,一切皆按规律而行,并持之以恒,才能增进健康,尽终其天年。
首先,遵循天人相应规律。建立规律的作息习惯,应注意起卧休息应与自然界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相适应。中医养生学认为,人体生命活动是与外界相应的,形成了一定的固有节律。常人应遵循其规律来安排作息,方可养护正气,规避邪气,有益身心。例如,一年之内,自然界有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,人的日常作息也应相应形成春夏晚卧早起,秋季早卧早起,冬季早卧晚起的不同规律。一日之内,平旦之时阳气从阴始生,到日中之时,则阳气最盛,午后则阳气渐弱而阴气渐长,深夜时分则阴气最为隆盛。相应地,人们应在白昼阳气隆盛之时从事日常活动,而到夜晚阳气衰微的时候,就要安卧休息。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所谓:“暮而收拒,无扰筋骨,无见雾露,反此三时,形乃困薄。”总之,人体的规律作息习惯要符合“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”的道理。
其次,遵循生物钟规律。建立规律的作息习惯,人体要注意遵循自身生物钟运转规律。只有根据机体自身的阴阳体质状态来调整建立相应的作息规律,才能保证体内生物钟的正常运转,才能建立各种各样有节律的条件反射。例如,工作时间,应随着年龄体质而作相应调整。常人一般为八小时,但年老体弱精气不足者,则应相应地缩短工作时间。规律作息习惯的建立,可使体内各种功能活动更加协调统一,更好地与外界环境相适应,提高人体的健康水平,使人体各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能长时间维持正常状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