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科普资源库设为首页   |   加入收藏   |  

  • 国家三级甲等中医院
  • 辽宁“十佳”中医院
  • 辽宁省健康教育示范基地
丹东市中医院健康热线: 2122644 / 3872103
核酸检测咨询电话: 2122644 / 3872560 / 3872614
本院公告
  • 丹东市中医院党委牢固树立“四个意识”,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,坚决杜绝节日腐败。对“两节”期间发生的严重违规违纪问题要给予严肃处理。举报电话:3872671   举报邮箱:ddzyydb@163.com
     
您当前的位置:网站首页 - 中医养生中医养生
暗示法
暗示是指用含蓄、间接的方法,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,诱导对象不经逻辑的思维和判断直接接受被灌输的观念,主动树立某些信念,或改变其情绪行为,达到缓解不良情绪的目的。一般多采用语言暗示,也可采用手势、表情,或采用暗示性药物及其他暗号来进行。暗示不仅影响人的心理行为,而且能影响人的生理功能。《三国演义》中“望梅止渴”的故事,即是暗示法的实例。

早在《黄帝内经》中就已记载了暗示法的范例。如《素问·调经论》说:“按摩勿释,出针视之,曰我将深之,适人必革,精气自伏,邪气散乱。”意思是说医生要先在患者针刺的地方不停地进行按摩,并拿出针给患者看,然后说我将把针扎得很深,这样患者必然会集中注意力,使精气深伏于内,邪气散乱而外泄,从而提高针刺的疗效。

暗示时要特别注意:人的受暗示性各不相同,这与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及高级神经活动特点密切相关,亦与年龄有关,而人的智力水平及文化程度在能否接受暗示方面并无决定性作用。施术之前要取得对象的充分信任与合作,每次施术过程应尽量取得成功。如不成功,则易动摇对象的信心,影响其对施术者的信任,做第二次暗示时就会困难很多,成功的希望也就相对较小。